除蟲|除白蟻|殺蟑螂 - 清潔資訊諮詢網
    關於我們   白蟻防治   環境消毒   蟑螂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云岡石窟大佛如何“搬家”?帶你揭秘全過程

文章来源:http://www.huaxia.com/zhsx/xwsc/2017/12/5575150.html

原標題:揭秘云岡大佛3D打印全過程采集10000張石窟照片,打印了842塊模型,安裝了3個月,最終實現了云岡石窟第3窟成功“搬家”工作人員拼接施工中。搭起鋼架拼佛像。成功復制“安家”的阿彌陀佛。如果你去過云岡石窟,定會被石窟造像恢弘的氣魄征服。場景轉換,如果你12月16日來到青島城市傳媒廣場,親眼目睹原比例3D打印出的云岡石窟第3窟西后室10米主佛阿彌陀佛,現代科技之奧妙神奇和文物工作者之苦心孤詣,定會讓你再生感慨:借助科技,讓文物“活起來”,并且“移形換位”到千里之外,怎么能不令人嘆為觀止!當天,記者在現場第一時間公布了第3窟大佛落戶青島的消息,一時間刷爆朋友圈,大佛“本尊”和3D打印技術完成的復制品,成為了當天最為燒腦的真假辨識題。而關于石窟以及其造像復制的過程,更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接下來,記者把云岡石窟“落戶”青島的臺前幕后講給你聽,帶你揭秘石窟復制的全過程。1第3窟為何落戶青島?出版《云岡石窟全集》結緣為何青島會復制云岡石窟第3窟?這事得從一套書說起——《云岡石窟全集》。2013年,青島出版社藝術出版部主任申堯,在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的工作室,看到了其為山西編寫的《天下大同》,被云岡石窟的美深深折服。為此,申堯專門去大同,見到了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都說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和張焯院長聊到了出版物,他當時正有一個心愿,就是為云岡石窟出一套藝術集。對于我們來說,覺得這么令人震撼的云岡石窟,從造像藝術到雕刻藝術,再到色彩、創意,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流的,所以就想著干脆出一套《云岡石窟全集》吧。”就是這樣一個碰撞,云岡石窟研究院和青島傳媒集團確定了合作意向:打造一套與云岡有關的“真正的全集”。對于張焯來說,打造一套全集,他有著更獨特的情懷。“首先,敦煌有一套全集,但云岡沒有;其次,早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人出了一套16卷32本的所謂云岡石窟全集,很多研究石窟以及佛教造像的專家學者,都以此書為范本,這套書活躍在研究舞臺上,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啊!”對于張焯來說,這一直是他的心病,他認為如果云岡石窟有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出品的全集,就能解決云岡石窟在中國,但研究卻在日本的問題,“這是一段云岡石窟的屈辱史,我們就是要徹底翻過這一頁,打造真正的全集,不僅全面,更要系統,而且完全有條件超越日本!”1938年至1944年那段非常時期,在日軍侵華的大背景下,日本人在云岡石窟待了整整7年,他們拍攝了5000張照片,用來做全集。張焯介紹:“日本人做的所謂的云岡石窟全集,其實是隔靴搔癢,因為他們沒有拍攝云岡石窟的西部和中部洞窟,幾個大窟的測量沒有弄完,還有洞窟內的花紋和雕刻也沒有專門呈現,所以根本不能稱為全集,而我們做,就要做全!”從拍照、到三維激光測繪,在3年的時間里,云岡石窟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寧波,帶領工作人員為云岡石窟照了共計30萬張照片,為即將出版的20卷《云岡石窟全集》創作了20篇集考古、雕刻紋飾、繪畫、造像等內容為一體的重磅文章。出版后,這套全集無論是從藝術價值還是研究價值,都將全面超越日本。“這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學術爭氣工程。”張焯擲地有聲地說。為了出書,云岡石窟率先進行了數字化工程建設,將測繪數據、照片等信息內容建立了數據庫,也因此吸引了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等專業機構的目光——與云岡石窟研究院強強聯手,用最前沿的3D打印技術來實現對云岡石窟的復制。青島傳媒集團相關領導知悉這一進展后,立刻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傳承文化的絕好方式和偉大實踐。恰逢該集團要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打造一座城市廣場,為了突出這座廣場的文化內涵,也為了保護好文物、利用好文物,把文物內在的精神傳下去,決定在廣場內以1:1比例,復原云岡石窟內的第3窟。云岡石窟佛像落戶青島城市傳媒廣場的效應是巨大的。12月17日,青島出版社副總編輯劉詠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揭幕當天,參觀3D版云岡石窟佛像的觀眾達到93000余人!“這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我們也計劃將來在展覽現場設置旅游通道,發動青島市民到大佛的故鄉云岡去參觀。”對此現場見證了大佛落戶青島的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寧立新頗感欣慰:“這一創新,既是踐行‘讓文物活起來’,又是宣傳山西的又一全新方式。借助文物復制工程,可以讓青島和山西無縫對接,將有力促進山西文化旅游轉型發展。”2復制品如何做逼真?842塊模型“拼”出世界第一當云岡石窟第3窟的大幕被揭開的那一刻,你能聽到一片驚嘆聲,那是觀眾對于這件復制品最為直觀的印象:太震撼、太逼真、太精準。是的,這件復制品,嚴格按照石窟內的原貌復制,一邊是高達10米的主佛阿彌陀佛造像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組成的“西方三圣”;一邊是斑駁、風化的砂巖墻壁;而中間兩根立柱,上面洞龕內還有一尊尊小型佛造像。對于觀眾而言,真是有一種身臨其境、美不勝收的感覺。你能想到嗎,這些原比例、無瑕疵的復制品,是歷時兩年,用842塊模型拼出來的。準確地講,復制云岡石窟第3窟,需要進行7道以上的工序。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刁常宇告訴記者,這樣的復制技術,要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多圖像三維重建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重建云岡石窟第3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維模型。而后通過引入國內自主研發的高精度3D打印機,通過計算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結合3D打印鑄模技術,復制文物本體的所有細節,達到文物材質以及色彩紋理上的高精度還原。最后,為了確保與文物本體的質感一致,還要使用機械拼裝、泡沫填充、拼縫處理、噴砂上色等工藝,最終才能形成原尺寸、高保真的石窟復制品。是不是聽起來很繞口?簡言之,先要對洞窟進行數據采集,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進行激光三維掃描,然后針對這些照片成立三維數據庫,輸出一個準確的模型,最后通過3D打印的機器打印出來。刁常宇介紹,因為洞窟體型巨大,打印機都是特制的,“我們用的打印機也是國內自主研發的,足足用了20臺打印機,打印了一年之久。”聽到這里,你是不是以為拼裝好就完事了?其實啊,還有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還原洞窟和大佛造像的真實感。“因為體量大,還得加固;為了體現真實感,還要上色,這些都是非常考驗技術的工序。”刁常宇介紹,在青島城市傳媒廣場內組裝這尊大佛的洞窟,花了3個月的時間,用了10噸支撐的結構件,而最關鍵的環節則是上色。刁常宇說:“市面上的彩色打印技術都很單一,它只能確保物體形制上類似,卻無法保證一模一樣。云岡石窟距今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那種滄桑感,以及砂巖被風化的顆粒感、斑駁感要準確地體現出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復制品進行砂巖涂色,這是一種特制的涂料,假如觀眾近距離欣賞復制品,都能以假亂真,以為那就是砂巖打造的石窟。也正是如此,會讓公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復制出的石窟整體長17.9米、寬13.6米,主佛高10米,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的大體量文物復制工程,這足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而在這背后,也請大家記住這組數字:采集10000張石窟照片,打印了842塊模型,安裝了3個月,最終實現了云岡石窟成功“搬家”。3未來還有哪些大動作?提出新課題,讓石窟“闖天涯”云岡石窟第3窟成功落戶青島,不但創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宣告了山西文物“活”起來的朝氣和軟實力,其彰顯的價值,是山西文化走出去、闖市場的有益探索。據張焯透露,云岡石窟和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等機構,集成全國的技術人才和力量,正在對國內大型石質文物數字化制定行業標準。也正是其成功實踐,吸引了龍門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等知名文博單位的目光,有意將此進行推廣,從而惠及更多的文物部門。而對于云岡石窟而言,前行的腳步并沒有停歇,目前他們仍然在繼續進行新的石窟復制工程,包括與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復制第12窟,與北京建筑大學合作復制第18窟。“前幾天,北京建筑大學開了個論壇,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先生看到了正在拼裝的第18窟,喜歡得不得了,專門在復制品前拍照留念。”張焯非常自豪,因為敦煌研究院曾經率先實踐數字化和3D打印技術,這回見到云岡石窟的3D打印成果后,贊不絕口,深深嘆服,這是對云岡最為榮光的一種肯定。雖說云岡石窟第3窟成功入駐青島,但張焯卻并不滿足,他提出了新的課題,“能不能把打印技術升級,把3D模型積木化?”很多人認為他在開玩笑,在挑戰高難度,但是在他看來,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希望能帶著這些方便拆裝的積木化石窟,更加順暢地“闖天涯”,不僅讓云岡石窟走遍全國,甚至有朝一日走遍世界,向世界展示云岡石窟,展示山西。這,是山西文化的價值,更是山西人樹立文化自信的最好時機。到那時候,有朋自會從遠方來,他們不但會看到云岡石窟,不但看到滿含笑意的大佛,他們還會看到一個更精彩的山西。記者呂國俊孫軼瓊攝影寧波來源:山西晚報轉自:新華網

關鍵字標籤:更多資訊